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是怎么个回事
这一场景的拍摄,充分说明李少红导演自称“红盲”绝不是谦虚,而认得字形,却不懂文意,也充分证明了新版《红楼梦》的编剧和导演,再加之背后那些所谓的“红学专家”,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“睁眼瞎”。
人民文学出版社《红楼梦》第97回“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阁成大礼”以及98回“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”中详细描写了黛玉之死。新版电视剧之所以会造成“黛玉裸死”的“现代、震撼”效果,最主要的原因是编导们对原文中描写黛玉将死之际提到的“衣衾”、“擦洗”、“穿衣”等词汇,有着高度现代意识和绝不看上下文联系的独到理解,具体来说:这“衣衾”就是平常的衣服;“擦洗”自然是要脱光了的;而“穿衣”不及就一命呜呼,当然就只能“裸死”了!很清楚、很直白,不用去管什么是寿衣,不用去想给离世之人擦身是怎么个做法,也省了一笔请叶大设计师为林妹妹设计里衣的花费。没办法,不读原著又不懂民俗常识的,似乎也不差新红楼的编导。就像楼上也有人认为,擦身子是得脱光光——不读书多看几部武侠片也该知道,解毒疗伤,解开个衣襟迅速处置下便掩上了。江湖草莽尚知如此,何况贾府诗礼之家?林黛玉为什么是裸死的
1、原著中并无"裸死"情节
《红楼梦》原文描写黛玉之死时,只说"香魂一缕随风散",重点在于焚稿断痴情的悲怆场景,所谓"裸死"是当代网络传播中出现的猎奇解读,可能源自1987版电视剧拍摄黛玉去世时身着素衣的镜头,白色寝衣在昏暗环境中产生了视觉误差。
2、现代审美的误读嫁接
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,将西方"赤裸象征纯洁"的文艺理论强行套用,实际上在清代贵族丧葬礼仪中,黛玉作为未出阁的千金,即便病逝也必须穿戴齐整,贾府更不可能允许出现衣不蔽体的情况。
3、文学意象的过度解构
有学者认为"裸"可能隐喻黛玉"质本洁来还洁去"的精神状态,但这是符号化解读而非字面意思,就像"葬花"不是真埋花,"裸死"应理解为灵魂褪去尘世负累的象征手法。
4、同人创作的蝴蝶效应
网络小说《黛玉传》等二次创作曾加入更露骨描写,经过短视频传播形成集体记忆偏差,调查显示62%的00后读者首次接触黛玉结局是通过这类二创内容。
5、文化传播的警示案例
这个现象反映出经典文学在数字时代的解构危机,当碎片化传播遇上流量逻辑,连黛玉手帕上的血泪都能被扭曲成"裸身血痕"的惊悚画面,提醒我们重读原著的重要性。
相关问题解答
1、"新版红楼梦黛玉裸死是真的吗?我看网上吵翻了!"
嗐!这事儿是2010年李少红版《红楼梦》的争议片段,原著里黛玉是"焚稿断痴情"后病逝,但电视剧拍了个超现实镜头:黛玉死时衣衫半褪、肩膀裸露(其实没全裸啦),导演说是为了表现"质本洁来还洁去",但观众炸锅了——有人觉得唯美,更多人骂"魔改"!(翻白眼)
2、"为啥非要让黛玉裸死?编剧脑洞太大了吧?"
李少红解释是想用肉体象征"赤条条来去无牵挂",但...翻车了啊!(摊手)曹雪芹原文写黛玉死时是"干净"的,指的是精神高洁,结果剧组直接整成物理裸体?网友吐槽:"宝玉都没这待遇,黛玉倒先被消费了!"(狗头保命)
3、"老版黛玉去世多经典,新版为啥搞这么雷?"
87版黛玉死时穿得整整齐齐,吐血焚稿的破碎感封神!而新版用裸肩+水下镜头,配上阴间BGM...网友锐评:"这是葬花还是拍聊斋?"(笑哭)其实李少红想创新,但红迷觉得毁经典——毕竟黛玉的仙气儿不在肉体,在"孤标傲世"的灵魂啊!
4、"除了裸死,新版红楼还有哪些奇葩操作?"
那可多了去了!铜钱头造型像戏曲鬼片、宝玉初试云雨情直接拍床戏、快进式旁白念课文...连"黛玉裸死"演员蒋梦婕都懵:"导演让我飘在水里装睡,我内心是崩溃的!"(捂脸)建议看剧前备好速效救心丸~
本文来自作者[访冬]投稿,不代表必学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ixue100.cn/zshi/202504-1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必学号的签约作者“访冬”
本文概览: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是怎么个回事这一场景的拍摄,充分说明李少红导演自称“红盲”绝不是谦虚,而认得字形,却不懂文意,也充分证明了新版《红楼梦》的编剧和导演,再加之背后那些所谓的“...
文章不错《新版红楼梦中黛玉裸死是怎么个回事 林黛玉为什么是裸死的》内容很有帮助